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2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财政金融   270篇
工业经济   166篇
计划管理   1464篇
经济学   1539篇
综合类   1302篇
运输经济   24篇
旅游经济   122篇
贸易经济   930篇
农业经济   2249篇
经济概况   133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765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648篇
  2009年   637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存在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面对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浮躁、缺乏关注导致创新的缺失等原因使得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除了政府的制度和措施,也应积极探索其他方式。论文以广西博白竹藤编织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发展的市场潜力与可行性、商业模式的转型发展进行探索,以期对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壮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2.
陈晓易  王玉荣  杨震宁 《技术经济》2020,39(7):140-146,158
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从组织层面和行业层面的视角探讨了组织惰性和行业敏感度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惰性减弱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行业敏感度阻碍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83.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从定量方面对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产业升级贡献结果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方法]构建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江苏省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年度每个指标权重以及各准则层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值。[结果](1) 2007—2016年江苏省农业产业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2) 2012和2014年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增长最快,2016年出现大幅下跌,导致该下跌的原因是同时期农业集约型效益的大幅下降;(3)集约型升级和高效型升级对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最大;结构合理型升级发展滞后。[结论]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江苏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5.
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气候资源变化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方法:在傅抱璞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拟合参数ω回归方程求得实际蒸散量,以此来构建水分盈亏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结果:(1)1985—2015年,松嫩平原北部土地利用表现为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不断增加;潜在蒸散量和气温具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以0.27℃/10 a上升,潜在蒸散量以5.15 mm/a下降;(2)经过拟合参数ω方程求得实际蒸散量可以有效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地貌特征和土壤属性;(3)1985—2015年间总体的水分亏缺率均值是0.25、0.2、0.31和0.13,而土地利用的影响使严重缺水面积逐年增加,其增加量是总面积的1.59%,约是原有面积的2倍。研究结论:基于傅抱璞理论改进的参数ω能够提高地区实际蒸散量的估算精度,对区域水土平衡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区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6.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zoning regulations on the retail industry in Korea. We estimated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sales for retail stores using a panel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stores in traditional markets. Thi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benefit of zoning regulations on retail stor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zoning regulations (called Traditional Commercial Activity Protection Zones) have contributed to an improvement in the actual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small independent retailers. We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sales for each store clearly increased on average in the areas designated as Traditional Commercial Activity Protection Zones where there was no market entry of mega supermarket chains (called SSM in Korea). We also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 effects of this policy differ geographically: the effects were stronger for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than for large metropolitan cit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zoning regulations enac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protect traditional markets and small retailers should also consider regional differences when assessing policy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87.
研究目的:基于2007—2016年26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面源污染"和"碳排放"两类非期望产出下的农业环境效率,构建"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农业环境效率"的传导路径并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流转并未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效率,但耕地利用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2)耕地流转有助于扩大耕地利用规模,进而在样本中对农业环境效率呈现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流转对农业环境效率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正负效应基本抵消;(3)耕地利用规模主要通过改变化肥和机械投入强度进而负向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研究结论:农业环境效率受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强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传导路径,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环境效率,在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政策时,要注意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力和地理环境,避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引进农业绿色环保技术,注重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8.
Although enterprises in the informal food sector require energy to transform, cook and process food, energy-use patterns in this sector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y policymakers and the local-level authorities who regulate their trad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in Rwanda, Senegal and South Africa o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nergy sources by informal food sector operators. Our sample includes male- and female-operated enterprises in the urban centres of three African countries where the informal food sector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providing the convenience of affordable and readily prepared meals, but also as a source of income for women and m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ultiple fuel-use and energy-stacking strategies are common among informal food enterprises and policy needs to acknowledge this if it is to intervene in ways that will benefit both enterprises and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89.
本文按照“文化-行为”的逻辑,探讨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儒家传统文化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本文以2007—2014年沪深两市的中国家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与正式制度(法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力越强,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并且在儒家传统文化与正式制度(法律)两者交互叠加作用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更低。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assumes widespread shirking and in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the collective system in Maoist China, and attributes these problems to egalitarianism in labour remuner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labour supervision.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131 former production team members from 16 provinces,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issue of work incentives by placing it in a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tate extraction, as well as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indigenous social networks, communal norms and collective sanction, interacted with non‐institut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local geographical, demographic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o constrain and motivate Chinese villagers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ve production. The complexity and fluidity of this context gave rise to a multiplicity of patterns of peasant behaviour in team farming, which accounts for the contrasting performances of rural collectiv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